何哲散文 我写《沈家桢传》
随兴而起
我的做事原则是兴趣第一。不感兴趣的事,不管收益有多大,懒得动弹。感兴趣的事,即便吃苦费力,也要干到底。写《沈家桢传》就是随兴而起。
1995年8月,我带着7岁女儿从北京移居美国。初住康涅狄格州诺沃克市,那里满眼绿色,空气清新,全市宛若公园。10月的一天,一家三口到苏珊家做客,苏珊忽发游兴,要带我们去游览纽约上州的庄严寺,说那儿有美国难得一见的中国寺庙风景。既然苏珊提议,大家赞同,咱就随缘一起去吧。
众人钻进车里,一路欣赏着枫橡红叶到了庄严寺。当天下着毛毛雨,大佛殿正在施工。听得旁边已建成的观音殿里有人咿咿呀呀念经,我们脱了鞋进去,见门口两侧各有一张桌子,上面摆满书。苏珊悄悄说,这些书不是卖的,任人取走。我往功德箱里塞了10美元,取了几本,其中有一本《美佛慧讯》杂志。
在庄严寺转悠了一圈。这里的建筑风格简朴凝重,看出是仿唐风格,屋檐平直伸展,颇有汉代遗风。我喜欢山林型园林布局,七宝湖镶嵌在园区中央,一汪闪亮湖水,雨丝随风飘扬,在湖中撒下细密网纹。後来得知,山林型园区、汉唐风格建筑,都是贝聿铭向沈家桢提出的建议。
当时我想,美国真是有能人,居然能把如此庞大的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群重现于纽约州。那时并不知道这位了不起的人就住在庙附近,我们进出庄严寺,两次路过他家门口而不知。
回到康州诺沃克家中,细读了从观音殿取来的书,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是《十二大菩萨》,作者沈家桢,叙述十二大菩萨的特点,文章不长,文笔优美、简练、通畅。我是爬格子为业的人,对文笔优劣敏感,好文章容易留下印象,从此记住了沈家桢这个名字。
得知还有这么个好去处,我就频频向朋友们推荐,让他们也去欣赏。后来偕友又去了两次,渐渐听说沈家桢就是捐献土地和巨资建造庄严寺的企业家。我意识到沈先生绝非等闲之辈,这么大的寺庙群,该用多少钱才能建起来?我从房地产资料上看到纽约上州的土地价,一英亩五六万美元上下。估计庄严寺那么大的地盘,土地少说也值几千万美元。
在中国住了41年,读过几部写美国华人的书,但从未见过有关沈家桢的书。从庄严寺规模来看,沈先生定是一位做大事业的人,于是兴趣来了,想一探究竟。
1997年春,我从诺沃克迁居纽约市,四月中始,常在中文报纸上发表短文,小说、散文、时事评论,半年发表了80篇。後来觉得写短文不过瘾,就想写点长文。10月,约了一位记者同去庄严寺采访沈家桢,这是第一次见到他。我给他拍了一张笑容满面的照片。次日在报上发表了大半版访谈记,这是我第一次写沈家桢。
到了年底,我已对沈家桢产生了浓厚兴趣。要想透彻了解一个人,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写传记。
英文盲写书
当我把要写传记的想法告诉沈家桢时,他当即婉拒,还说40年来已婉拒过不少人同样的要求,并非只拒我一人。
我没问他婉拒理由,只说我为何要写。我说:“雁过留声,人过留名。人一生做事虽然很多,成就也大,财产虽丰,到最后一样也留不下,能留下的唯有名声。你把名声留下,对後人就有了持续影响,出传记是个方便法门。”
他说:“名不必留,声也不必留。金刚经说,一切有为法,皆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我说:“传记也是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可否允许我梦幻泡影一番?”
沈家桢比我大41岁,听了我这番话,楞了一下,笑道:“呵呵, 你居然把传记也看成梦幻泡影,亦露亦如电,这倒奇了!” 于是,他提出一个要求,要看我过去发表的文学作品。
我选了一篇1991年发表在《当代》杂志头条位置的中篇小说《环球同此凉热》,一篇1985年发表在《山西文学》头条位置的短篇小说《落日夏威夷》,这两篇小说都曾在中国获奖。又选了20篇近半年来在纽约报纸发表的文章,装在大信袋里寄到他家。
半个月后,他约我见面,说:“我以前很少认识写小说的作家,对怎样才能写出小说挺好奇的。看了你的作品,你是真正会写文章的作家,我同意你写了。”
接下来,我订了一个写作计划,平均每天写1500字,预定22万字,需执笔147天;加上120天搜集素材,再加上46前期构思,再加上52个星期日,正好一年。写作计划似乎天衣无缝,没料到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。
我是一个英文文盲,听、说、读、写一概不会。沈家桢与我谈话时,嘴里经常蹦出一些英语单词,其他接受采访的华人同样,洋人更是一律满嘴跑英语。咋办?我有办法。我用录音机把他们的话录下来,带回家让妻子陈金兰听,她一边口译,我一边做笔记,再细细分析中文记录稿。下次要问什么问题,先写成中文,让妻子译成英文,我再拿给受访人看。
对英文书和史料的处理方法类似,陈金兰毕业于广东外国语学院英语系,她为我翻译的资料超过30万字,日常口译量更大。没有她的帮助,我不可能写成《沈家桢传》。
我从沈家桢手里拿到他从1970年至1981年的全部日记,都是手写的。中文大多记载家庭和佛教方面的事,英文记载商业运营细节。很多术语是缩写,没有专业知识看不懂是什么。好在陈金兰从事国际贸易20多年,曾在一家年营业额数千万美元的美国公司任执行副总6年,译起来不成问题。
纽约法拉盛图书馆、雷哥公园图书馆帮了我的忙,每次可借阅25本书。法拉盛华侨文教中心图书馆也有不少好书,但不外借,我乘地铁R车到罗斯福站,转乘7号地铁到法拉盛,每次往返两小时。去时带足干粮清水,扎进阅览室一整天不出窝。我的读速快,一天看六七本书,为了写好这部传记,前后看过五六百本书。
我时常纠正沈家桢记错的某事、某时、某人,他惊讶地问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我答:“某本史料里有记载。”后来我与唐德刚教授谈起写传记的体验,他说他也有这样的经历,他写李宗仁、胡适、张学良的传记时,也经常纠正他们记错的地方。
从写作难易程度而言,写传记比不上写中长篇小说的难度大。凡是擅写小说的作家,写传记不在话下。写传记的难点在于“真实”二字,不能有虚构,件件事都能经得起史学家考证。最费劲的是执笔前搜集素材和考证虚实,足足耗费了我18个月,写作时间只用了8个月,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。
拼图沈家桢
我采访过数十人,有的面访,有的笔访,有的电话访。我很快发现,没有一人了解沈家桢的全部经历,就连与他相识60年的上海交大老同学,也不了解他的全部经历。
原因有四个:1、沈家桢一贯做人低调,嘴封得严实。2、沈家桢已85岁,他的经历分阶段,没人与他共度过所有的阶段。3、即便在同一阶段,他所做的事业并非单一,没人参与过他所有的事业。4、他在美国有若干工作领域,各领域几乎绝缘。
当我把素材集中起来分析时,发现自己在拼图,拼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沈家桢。
接着,我发现他的思维颇有特点。
第一点,他一踏上美国土地,就自认是美国主流社会一员了。做事胆子大,爱国。美国在他危难时接纳了全家,他知恩图报,时刻思谋着要为美国的繁荣进步做贡献。
第二点,他做生意从不与人面对面打商战,总是绕着走,专找别人没有占领的市场下力气。尽管生意做得很大,却找不到商战故事。
第三点,他认为成功的商人是发了财还过着简朴生活,发财只算成功了一半,保持简朴,才算一生成功。
第四点,他认为商人天职是为转而赚,不是赚钱。
第五点,他认为人生就是梦幻泡影,露水闪电。
从立德、立言、立功的角度,我归纳出沈家桢的八项创造:
1、创立义商思想为转而赚
2、创办中国著名科普杂志《大众科学》
3、创办中国第一家军用电话机厂,装备全国军队抗击日寇。
4、资助医学家谢晋毓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批白喉抗毒素,救人无数。
5、美国史上首位与政商巨头做合伙人的华人
6、创建五大湖航运史上最大的自动化船队
7、开辟美国经济战略水路联运线西煤东运
8、创建欧美最大的佛教寺庙群纽约庄严寺
1999年秋,一个阴雨天的下午,沈家,我与沈家桢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雨丝。他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,我也问了他一个问题。
他的问题是:“哲兄,你怎样看待美国给日本投掷原子弹这件事?”
我说:“投的地方偏了,投在东京更好些。日本人到现在不向中国认罪,就是因为没有投在东京。”
他说:“不投,双方打常规战会多死几千万人;投了,救活了几千万人。”
我问他的问题是:“沈老,你做了那么多事,认为哪件事是最有意义的?”
他说:“1949年带着全家逃出中国大陆,是我一生顶重要、顶有成就的大事。没有这个举动,下场与我父亲一样,其他事都谈不上了。”
写作心得
生活与宗教无别。
人类史上曾有过万千宗教和教派,俱是有形有相的,唯有扬善抑恶的精神无形无相,故而这才是宗教精神。将此融入日常生活,透过活泼、创造、充满生机的生活,才能体现宗教精神。沈家桢就是一例。
出世入世都不如助世。
以个人利益为中心,为坐标,就免不了产生“出世入世”的概念。以大众利益为中心,为坐标,则不存在“出世入世”概念。在沈家桢身上,看不出任何出世入世的迹象,因他的坐标在大众之中,生活之中,始终都在助世。
放下是解脱,完成就是放下。
谁都想解脱,谁都想放下。谁也解脱不了,谁都放不下。怎么办?唯有完成,完成就解脱了,就放下了。一件事,一个念头,完成了,自然而然就放心了。
最后一点,做事本领要大。
有大本事的人,助人能力也大。没本事的人,平日自顾自都成问题,助人更难。发善念要助人的人,尽量学会大本事。